黨章修正案為什么增寫充分發揮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第一動力的作用的內容?
黨的十九大黨章修正案在總綱第十一自然段充分發揮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作用之后,增寫了充分發揮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第一動力的作用的內容。這表明我們黨對創新的認識達到了歷史的新高度。
第一,這是適應世界科技發展新趨勢的需要。新世紀以來,科技創新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一是科學技術呈現出加速發展的態勢,尤其是國際金融危機之后,越來越多的國家把依靠科技創新作為振興實體經濟、搶占競爭制高點的戰略選擇,全球范圍內的科技創新競爭日趨激烈。二是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不斷向縱深推進,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等領域的群體突破與交叉融合,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特別是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的戰略突破和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的深度融合,將引領和推動新一輪工業革命走向高潮。三是科技與經濟結合更加緊密,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力度大大加強、速度大大加快。世界互聯網產業的迅速崛起充分顯示了科技創新是驅動產業發展的強大動力,谷歌、臉書、亞馬遜、阿里巴巴、騰訊、百度等創新型企業之所以快速成長,是因為實現了最新的科技成果與最大的市場需求快速對接。尤其是在技術路線和商業模式變化相互疊加的者景下,科技創新只有贏得市場,才能真正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四是國家間科技創新競爭上升為創新體系的競爭。近年來,一些科技強國強化產學研合作,打通從科技到市場的橋梁,旨在實現創新要素與資源最大限度的整合,集中力量在優勢領域的核心關鍵上率先突破,搶抓產業競爭先機。
第二,這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方式戰略轉變的需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科技創新新政策進一步完善,科技綜合實力持續提升,創新能力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逐步縮小,創新對經濟發展新動能的支撐促進作用明顯增強,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奠定了堅實基礎。但也要看到,我國創新能力與世界主要科技創新國家對比,還有較大的差距:一是創新能力特別是原始創新能力不強。重大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創新尚未擺脫跟跑狀態,受制于人的格局尚未實質改善,高水平創新成果有效供給不足,高端芯片、飛機發動機、計算機操作系統等核心技術和關鍵設備大量依靠進口,研發能力強、輻射作用大的領軍型企業和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稀缺,在新一輪技術革命中搶占科技和產業制高點的能力不強。二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符合科技發展規律的國家創新體系尚不完備,特別是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技術創新體系不完善,科技與經濟聯系不緊密,科技成果轉化不順暢,科技創新仍然未能成為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驅動力量,企業還沒有真正成為技術創新主體。三是制約創新發展的機制障礙依然嚴重。市場競爭失序抑制創新的問題突出,科研經費使用管理、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有待完善,財政金融政策支持、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四是鼓勵人才創新的制度有待進一步完善。人才管理和激勵機制有待健全,戶籍、檔案、社保等制度障礙依然影響人才流動,大城市房價過高、個稅改革滯后大幅增加創新創業成本,削弱我國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的競爭力,高層次創新人才依然缺乏,創新隊伍建設面臨嚴峻挑戰。這些問題的存在,迫切要求我們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第三,這是堅定不移貫徹落實黨中央新發展理念的需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準確把握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演進的客觀規律,深刻洞察經濟運行的內在走勢,作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重要判斷,提出了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新發展理念,是在深刻總結國內外發展經驗教訓基礎上提出的新理念新觀點,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新認識新概括,是致力于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的治本之策,是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不僅極大地豐富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方略的科學內涵,更為進入經濟新常態下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扎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思想引領和行動指南。在國際發展競爭日趨激烈和我國發展動力轉換的新形勢下,只有真正認識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才能堅定不移貫徹落實好新發展理念。
(信息來源:共產黨員網)